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5期 作者: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卢志明
它们是聚族而居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民居的杰出瑰宝,也是世界瞩目的生土建筑艺术,但是它们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严峻挑战:2008年7月,数以千计的它们中微乎其微的46座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随着游客蜂拥而至,“土”能生金,一些曾搬出去的土楼人又重返了这些镁光灯下的“明星楼”。但是,它们的大多数依然沉寂山间,渐渐人去楼空,甚至“土崩瓦解”。它们的形状和际遇,都能让人想起两个字:围城。
46座“世遗”土楼中有6个土楼群,如招牌一样的田螺坑“四菜一汤”,以及图中的初溪土楼群。这个土楼群位于永定下洋镇初溪村、闽西山区中难得的一片开阔盆地中,计有5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夜晚的初溪流光溢彩,能够看出当地政府为其开发可谓下了血本、动了真格。摄影/朱庆福
2009年4月11日,驱车出厦门,沿着九龙江的北溪,很快进入到了华安仙都镇,四围山色,一片葱茏。转过弯道,一朵巨大的“蘑菇”绽开在眼前如画的山村中间。旁边,远方来的客人已经惊叹起来。 基本上,无论是观光客还是摄影师、建筑学家、媒体记者每一个第一眼看到土楼的人都会发出类似的惊叹。徜徉在华安、永定、南靖一带山岭之间,走进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福建土楼,我们也会时常感叹,难怪关于土楼的专著如此之多!即使不提土楼建筑艺术之精巧高妙,不提土楼与闽南一带破碎的山地环境之和谐共生,甚至不提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在土楼密集地带的交融影响每一座土楼都对应着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家族、大家庭,该有多少的聚散悲欢,多少的传奇故事! 眼前的二宜楼就是一部大书。这座典型的圆楼直径70余米,在福建土楼中还不是体量最大的,工程量已经极其浩大。它的始建者为清初乡绅蒋仕熊。据载,这座土楼1738年开始奠基,改造了河道500多米,挖掉了一座小山包。1740年全面开工,1744年,工程未竟,蒋仕熊便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直到1770年,他的子孙方能告慰祖宗:二宜楼终于得以竣工了。随后,近200年间,他的子孙先后在这里建起了数座土楼,只可惜现在仅存其三。难得的是这三座土楼都已列入“世遗”名单。 作为保存完好的明星土楼之一,二宜楼的资料极其翔实。但我们发现,很少有学者论及当年蒋仕熊商贾起家,官封四品,可谓见多识广,为何他选择了土楼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宅第?为何这种民居形式能够在闽南山区得到数百年的传承、近几十年间却走向没落?这些年,随着对福建土楼的了解不断深入,土楼在当代的际遇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