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网】徐霞客网 霞客旅游网 霞客摄影网

4537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9-6-28 09:59:46 |显示全部楼层


护佑小村归在抱
民从乐处切瞻依
黄姚自古以来就有咏怀抒情、撰写楹联的传统,在黄姚的亭、祠、庙等建筑上,还存留有古代楹联数十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有的是古联新写,有的是新人撰书。图为一处民居的内庭,从正门到过厅的廊柱上,都贴着寓意吉祥的春联,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折射出传统文化之光。摄影/钟伟



夏天的黄姚,空气清爽,温度适宜。居民喜欢歇坐在室外,一边乘凉,一边拉家常,耳畔回响的是虫鸣蛙叫。这样自然惬意的画面,是久居都市的人所心生向往的。图为金德街夏夜景致,这里是明清建筑保护得最好最完整的一条街。摄影/何发清



桑梓人归歌乐土
枌榆景在忆遗风
图为古镇有名的五口井,它是当地居民的水源地。方形井是出水口,为饮用水,从这个池子往下,水流次第经过洗菜、牲畜饮用和洗衣几处池子。古井设计巧妙合理,至今仍在使用,并成为居民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摄影/张小宁


防御布局:山川的庇护与自我营造

依山傍水的黄姚,住、防两宜。由于镇外田少地贵,于是不管大户小户都沿着江两岸聚在镇内。山脚下地形狭窄、高低不平,又遍布石头,黄姚人就依山就势,将房子层层地建在石坡上。古镇里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建筑“司马第”,就是建在狭促的石台上,沿着地势递进。黄姚人将这种台阶式的庭院称为“步步高升”。

历史上黄姚也曾建有城墙,自西边的接龙社起到油炸铺有500米,是现存最长的一段城墙。东门楼北段的城墙已经破烂不堪,夹杂在民居之间难以辨认,而南侧则是至今唯一完整的一段城墙。若是在路中间见到一座两层建筑的门楼,这就是古城门了。城门上层用于守望,下层通行,有内外两道门,外层是坚固的樟木板门,内层则是圆形的杉木栅门。门出乎意料地窄小,仅能两人并行,军队不能鱼贯而入,防御功能也因此而加强。

除了城门,以前黄姚的主街道上还有30多道闸门,设在街与街的交接处。闸门的作用是防御外敌或拦截盗贼,一旦有入侵者,将闸门放下,盗贼则成了瓮中之鳖,居民可以分段攻防。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盗贼众多,那闸门里的居民不也成了案板上的肉吗?对于这样的风险,黄姚人也早有对策。古镇的宅院在设计时,临街的外墙相连,而院内毗邻的墙上设有小门。当闸门落下、外门锁闭时,街道成为一个封闭的区域,但院内仍相连,人们可以从容地聚而攻贼,妇孺也可以频繁地变换躲避地点。

郭家大院就是这类建筑的典型。前厅和主宅间有一庭院,庭院两侧各有一圆形拱门。拱门的门头上安有隐蔽的木质防盗插,门两边还安装了木柱,防止盗贼挖墙而入。这样设计巧妙、严谨的建筑,是一种宗族聚居、联合防御的优秀范例。

黄姚不但是古代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抗日战争时期,位置的隐秘使它成为众多文化名人的庇护所,这其中就有钱兴、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一批知名人士。廖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也曾来到黄姚,在这里坚持开展抗日活动。

背山临水的黄姚,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处宜居宝地。而城门、闸门、宅门、墙门,则是黄姚人坚守家园的智慧成果。


福佑一方欣共乐
德敷万民庆同安
古镇的带龙桥是祭祀人群的必经之地。人潮涌动,气氛热烈,这样原滋原味的民俗活动,完好地存留于黄姚古老的街桥之间。摄影/何发清



中元节是黄姚古镇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节庆。在华夏文明的传统中,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通常是要祭祀祖先,而黄姚人却扎彩船、做柚子灯祭河神,祈祷人寿年丰。在中元节的前一天,古镇居民四处祭拜神灵,码头的神灵、树下的神灵和山下的神灵都要祭拜。入夜后,人们点亮十几米乃至几十米的柚子灯排,祭祀河神,场面热烈喜庆。摄影/黄旭胡


柚子灯节:黄姚人独有的节日

在华夏文明的传统中,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通常要祭祀祖先。我的家乡桂林把中元节叫“七月半”,每到节前大人们就不让小孩子靠近水边,吓唬孩子说水里的鬼会出来找替身,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害怕这个节日。而在黄姚,当地居民却是过柚子灯节,在中元节的前一天扎彩船、做柚子灯祭祀河神。

听说柚子灯节祭的是水神,我特意赶到镇上去体验。节日的那天早晨,镇上的人家开始挂灯笼。我沿着街巷到处走,前面路口接连闪过两个挑担人,箩筐里装着的是满满的柚子。我赶忙追过问:“是去做柚子灯的吗?”埋头快走的男子响亮地答了一句:“是喽!”我跟着两个挑担人一直到兴宁祠前,几个村民正用细竹片做支架,形似老式鱼骨天线,三四米长的支架做了七八个,听说上面要扎108个柚子灯。一转眼的工夫,几十个柚子已全部被“革去了顶戴”,露出白色的瓤。手脚麻利的村民将它们三个一排,串在“竹排”上,然后用一卷红色尼龙绳把它们连在一起。

黄姚的柚子灯节怎么来的呢?主持扎灯的老者说:传说是黄姚古时常受水患,每年都要以人头祀河神和冤鬼,后来慢慢演化成用柚子代替人头。黄姚地处盆地中低海拔位置,因而每次大雨或洪水,就成为水流汇集的地方。随意翻开《昭平县志》,里面对于黄姚水灾的记载比比皆是。

到了下午,镇子里的各个神邸都很热闹。人们以户为单位,三三两两地提着丰富的供品,四处祭拜。街上的灯不知何时亮起,四邻八乡的人群和夜色一起涌进了巷子里。最先喧哗的是孩子们,心急地丢下碗筷,呼朋唤友地往河边跑去。此时,姚江两岸已聚满了祭祀的人群。

锣鼓和鞭炮宣告放灯活动的开始,几个年轻人将一条彩船放入河中,接着是那条几十米长,点上了108只灯的“柚子排”。

令我诧异的是,黄姚的柚子灯节,完全没有肃穆的气氛,也不忌讳水。只见男人们争先恐后地跳下姚江,对水里的鬼神毫无顾忌。弯弯曲曲的姚江灯火通明,水中男人们的身躯清晰可见。灯火和水花,沸腾了江水,喜乐了两岸的人们。水中的队伍自宝珠观沿河而下,在兴宁祠前上岸。一位长者念诵祷词,祈求黄姚风调雨顺,幸福安康。集体祭神的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一拥而上,将柚子河灯分抢一空。举着柚子灯的孩子们则趾高气扬,似乎拿着的不是柚子,而是河神的护身符。

丰富楹联:诗意耕读的美好画卷

黄姚四面环山,布局紧凑,众多的祠庙沿河而建,虽不宏伟壮观,却是小巧玲珑。大多数祠庙形似亭子,三面通透,光滑的雕花石板上供着新燃的香。亭柱的楹联上刻有“珠水横襟无限碧,武峰隔岸有余青”。

我穿城而过,一路上与那些曾在书上反复熟读的古桥、寺庙、门楼、亭阁相逢,倍感亲切。史书上对黄姚的记载,多停留在它繁盛的商业地位,但随处可见的楹联里,却昭示着另一种让人向往的优雅意境。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兴宁祠,地处一座石拱桥的桥头,看起来更像一个路亭。兴宁祠檐上,有一副非常小的楹联,仅有0.6米高,0.05米宽,镌刻的是“百鸟枝头歌胜日,万民得泽乐绕天”。为什么会有这么“迷你”的楹联呢?史料记载,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黄姚共出了11名举人,每日聚在一起品茶、吟诗。于是,为了安置文人们满腹的诗文佳句,祠庙的楹联里,无处不写有这些颂唱黄姚的华美词句。

东门建于清初,门上的楹联很长,有点绕口,我按自己的理解给它断了句:“川达三江,直绕遇珠水姚江,雄吞西域;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珠水姚江、螺峰文峡都是黄姚的山水,意思是河虽小却能汇大江,山不高却能踞雄关。联文里的意境远远超越了小小的门楼。

黄姚的祠堂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黄姚八大姓,共建有11座宗祠,有梁氏家族的郎官第、莫氏家族的司马第、“宗开渤海,祠镇珠江”的吴氏宗祠等。每一座门楼上雕刻的楹联,每一座祠庙里张挂的匾额,少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功利,更多的是“天有仙山留过客,然无画舫接来人”那种身居世外的怡然自得。

流连于黄姚的宁静,我在古镇里漫无目的地穿行,脚下的青石板如镜子般光滑,照见时光留下的痕迹。

有人说黄姚像一本千年的诗集,需要细细品味。淡去了千里拓荒的凄凉、乱世群雄的纷争,面对时代的更迭,黄姚人选择了生活在这幅清灵俊秀的山水画图里。横穿古镇出西门,黄姚给我的印象早已刻在门上:“四面云山皆入画,一天风月最宜人。”


一水绕亭榕做伴
双虹飞度蟹为邻
龙爪榕是黄姚的一大特色景观,因其枝干倒垂下来形似龙爪而得名。这株龙爪榕已有850多年的树龄了,枝干早已枯萎,被许多寄生藤以及气根紧紧缠绕包裹,它是古镇里最古老的一棵榕树。摄影/刘乾坤


责任编辑 /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刘乾坤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康静  图片编辑 / [color=rgb(0, 155, 255) !important]王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